灵酿品鉴网

灵酿品鉴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红酒价格 >详情

1618法国红酒价格(1618法国进口干红)

发布时间:2025-08-21 08:17:08 红酒价格 105次 作者:灵酿品鉴网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1618法国红酒价格的一些知识点,和1618法国进口干红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618法国红酒价格(1618法国进口干红)

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为何比美国都大

联合国的“五常”里,若以二战的贡献论,法国堪称最“水”的一家。但身为老牌西方强国,法国也有自己独家的本钱:其在非洲大陆强大的话语权。

比如灰头土脸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本土沦陷的法国,就靠着乍得苏丹喀麦隆等法属殖民地,撑起了戴高乐“自由法国”的场子。那支跟随盟军收复国土的“自由法国”军队,半数以上都是非洲士兵。法国的“战胜国”地位,就是非洲人浴血打回来的。

虽说二战之后,非洲大陆独立运动高涨,曾经的法属殖民地,陆续脱离法国独立。但法国在非洲的话语权,照样十分强大。2010年“非洲独立年”五十周年时,13个非洲国家派军队参加法国国庆阅兵,12位非洲国家元首成了特邀观礼嘉宾,几乎众星捧月般“捧”着法国国家元首。惹得好些西方媒体发出感慨:“难道法国要告诉全世界,自己是非洲的家长?”

以这场面说,“法国在非洲影响力比美国都大”的说法,确是实在话。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影响力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殖民非洲时代,法国对法属非洲殖民地极尽深入的管理。

虽然在西方列强“疯抢”殖民地的时代,法国在美洲亚洲都吃了不少瘪,但在非洲大陆,却是“下手”十分快:16世纪时,法国就在西非建立了定居点。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先重兵占据阿尔及利亚,然后以此为跳板,在整个非洲大陆疯狂扩张。到十九世纪末时,法国已控制了非洲近百分之三十六的土地,成为在非洲拥有殖民地最多的西方国家。非洲,基本成了法国的“后院”。

对非洲这个“后院”,法国更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就以移民来说,19世纪时,仅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一地的移民人口,竟就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在非洲人口的总和。

在19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里,法国每占领一块地方,他们都要摧毁当地的部落机构,派遣法国的总督官员进行直接统治。还开办了各种“法语学校”,将非洲殖民地的上层子女们选进来读书,培养其直接代理人。又开办大量企业投资,垄断当地经济。他们对非洲殖民地的掌控力度,要远远大于英国德国等“殖民同行”。所以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里,法国都能顺利在非洲殖民地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朝着死敌德国狠砸!

值得一提的,还有法国在其非洲殖民地无孔不入的文化渗透。至今在非洲,法语是仅次于英语阿拉伯语的第三语言。至今在非洲,有20个国家将法语列为官方语言。法国文化也大量在殖民地传播,其“统治效果”,正如法国黑人作家法农的感叹:“我开始因为自己不是个白人而感到难受,以至于不知不觉让白人把歧视强加给我。”

这“不知不觉”的文化影响力,着实比殖民统治还“命硬”。

当然,饶是法国对殖民地统治绞尽脑汁,也没拦住二战后汹涌的非洲民族独立热潮。但眼看丢光“后花园”的法国,又哪里肯甘心?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二战后至今,法国对非洲国家事务的强力介入。

虽说保不住殖民地,但法国在非洲几十年的统治基础还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都很强,可做的“文章”也就多。所以20世纪50年代时,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推出了“合作”政策:殖民地想独立?没问题!先和我法国签一堆“合作协定”。

这些“合作协定”,内容看似十分温情,包括了各种慷慨援助,但其实句句都“埋雷”。比如“关税互惠”和“货币比价”,等于是掌控他国经济命脉。又比如“文化合作”,法国的“顾问”从此遍布各“独立国家”的司法税务等各部门。更狠的是“防务协议”,别看独立了,法国依然可以在各国驻军,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武装干涉”各国内政。冷战时代,法国又在非洲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可以数小时之内,就把军队从法国本土运到非洲“事发地点”,对昔日的各殖民地,依然可以指哪打哪。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独立后的原法属殖民地,好些虽然独立成了国家,却依然是法国的“保护国”。也凭着这特殊关系,二战后丢光殖民地的法国,依然在非洲进行着“扩张”。冷战时代起,法国就建立了“法非首脑会议”,一开始还只是邀请原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后来陆续扩展到大多数非洲国家。法国对于非洲国家的援助也大量增加,法国与非洲的关系,也被历届的法国总统,一直放在“优先位置”。

当然,这“优先位置”,不止意味着大量的援助,更意味着法国大量的干涉操作。法国的经济援助,伴随的是经济的特权,在货币出口等各方面,都叫法国大获其利。早在1990年时法国总统密特朗就声称,法国的援助要“与非洲国家的民主进程相联系”,等于是打着“援助”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法国军队也多次在非洲各国翻江倒海,还落下了“非洲宪兵”的绰号。至今为止,诸多非洲国家的战乱灾难,甚至某些国家不堪回首的种族屠杀,说是天灾,背后却都有法国的“人祸”。

殖民主义的虚伪和罪恶,只要细看法国在非洲的行为,很多看似“自由”的行为,就能被看透其龌龊本质。也足以让我们在面对其他西方国家的类似操作时,冷静且擦亮眼睛。

参考资料:董玉洁《为什么偏偏是法国:法国对非洲的情与结》、杨娜娜《冷战后从法国与非洲的关系看法国的大国外交》、齐建华《冷战后法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分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法国与德国的历史恩怨情仇有哪些

首先我们从种族角度来看待他们,德意志和法兰西所生活的族群,在8世纪左右都是法兰克王国统治下的日耳曼人。原本就是同一片天地,同一个王国下共同生存的民族。

只可惜在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子孙们将法兰克帝国以阿尔卑斯山和莱茵河为界,分成东中西三部分。

中西两个法兰克王国地处原罗马帝国境内,属于拉丁文化圈,渐渐与日耳曼人拉开距离,脱离日耳曼的历史范畴,分别成为意大利和法国的一部分。而位于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东法兰克王国,则延续了日耳曼传统,形成了后来的德意志。

855年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去世,东、西法兰克王国为了两国之间的中法兰克王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在公元870年,两国在墨尔森正式签订条约,将中法兰克王国在西欧平原的国土进行了瓜分。自此德意志与法兰西在边界上实际接壤,并为之纠葛了千年之久。

六百年后,由日耳曼人在德意志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随着采邑制度的发展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战争纷乱不止,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又进一步引发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同时伴随着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崛起,为了打击当时的欧陆霸主西班牙,最终于1618年爆发了由欧洲各主要国家卷入的德意志内战“三十年战争”,史称“宗教战争”。

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法国本身是信天主教的,但为了称霸欧陆打击西班牙,于是选择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新教)、英国(新教)、俄国(东正教)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天主教)为另一方,并得到罗马天主教宗和波兰(天主教)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但这场战争也使德意志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期间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可以说这是一场法国与西班牙之间新旧国家势力的欧陆争霸战,但战场却被设置在了德意志,所有战争带来的痛苦都有德意志人所承担,这极大的刺激了德意志民族建立统一强大国家的渴求。

但由于此时德意志境内的封建领主数量极多且分散,又由于宗教原因无法凝聚成一个整体,在随后的法国大革命中,虽然每次反法联盟里都有着普鲁士军队的参与,但是由于法国拥有拿破仑这位传奇般的军事指挥家和统治者,反法联军难以抵御拿破仑,德意志地区最终被分割成了莱茵同盟和普鲁士两个部分,直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德意志方才开始走上统一的道路。

此时的德意志在摆脱了外部强国的干涉之后,就如挣脱了枷锁的猛兽一般,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战斗力。仅用了60年,德意志就在普鲁士的基础上,通过普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其中更是在普法战争中重创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报了之前三十年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加诸在德国身上的仇恨。

普法战争虽然促成了德国的统一,让德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也为德国制造了一个最执拗的敌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深受屈辱的法国人,在之后的数十年凭借着英国的支持卧薪尝胆,最终在一战与德国死磕,完成了对德国的二杀(一杀为三十年战争),但由于一战后法国对德国的压迫过甚,又为接下来的二战埋下了战争与民族仇恨的种子,为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上台创造了条件。

果然二战开启后,德国在战争狂人希特勒的统治下,在普鲁士攻陷巴黎70年之后再一次灭亡了法国,照理说这样的仇怨应该是没法解了,必定是一个死局。但好在战后法国在戴高乐的统治下,面对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庞大压力,选择了放下了民族仇恨,与德国一同看清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明白了如果欧洲各国再继续这样打下去就只能成为二流国家了,于是法德率先实现和解,继而建立欧洲共同体,并经过数十年发展成为今天强大的欧盟。

二战时期各国国王关系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迎来了长达70年的和平期,但这背后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各国的统治者是兄弟姐妹,而是其他使然。一个国家能够和另外的一个国家从战争走向和平,或者保持和睦,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因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统治者之间的亲缘关系。1870年之后,欧洲40年的和平期,是因为他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积蓄国力,经济总体处于发展期,欧洲列强的大体平衡状态还能够维持。在经济还在繁荣、实力大抵平衡的时候,国家统治者们选择战争的动机和意愿就会大大减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和平以及影响深远的经济和产业革命当中,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因此某些国家蠢蠢欲动,希望得到同自己国家实力相称的国家地位和势力范围。所以,在条件集齐之后,哪怕德国和英国是一对亲兄弟执政,它们之间也会发动兄弟战争,就如同古代那些互相残杀的皇室手足一样。

?

真正能够阻挡一国之君不至于发动战争的,是相对的实力均衡以及过于高昂的战争成本——所以有了核武器的威慑之下,二战后世界才有长达70年的相对和平。当然,从过去几十年的局势来看,很多大国,还是会时不时的打打小动物,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因为成本尚在他们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战争从来都十分残酷暴力,古代的中原和欧洲都在战争中经过了剧烈的人口衰减。在1618年开始的30年战争当中,德意志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不可谓不残酷。从整个中世纪来看,贵族统治的欧洲各国战乱频仍,哪怕到了君主专~制集权的时代,也屡屡爆发战争,以法国为例,路易十四时代,自从国王亲政之后,和欧洲列强打了四场大型战争,其中法荷战争持续6年,和哈布斯堡家族打了持续9年的大同盟战争,到末年还打了11年之久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凡尔赛条约》,法国为何要用1月18日羞辱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极大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彻底崩溃,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影响着战后的国际秩序。但对战败的德国来说,此时就像“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历时半年的巴黎和会,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而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法国成为了一战结束后的大赢家,不仅报了普法战争的仇,而且一举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但事实上,法国的安全形势比一战爆发前更加险恶。

《凡尔赛和约》,德国人对法国更加仇恨。

1918年,27个国家出席巴黎和会,商讨对一战战败国的处理,虽然对和会施加影响的有美、英、法、日、意五大国,但真正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只有美、英、法三国,其他的国家也只是听凭安排,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处置德国最严厉和坚决的,当属法国。自普法战争后一直生活在德国的阴影下,割地、赔款,被孤立了20年,受尽了屈辱;又付出了惨重代价赢得了战争,可谓是“新仇旧恨”。于是,法国不但极力主张对德国进行制裁,而且还要对其进行羞辱。

一是,肢解德国。不仅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将大片的领土割让给波兰,特别是“但泽走廊”,硬是将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隔开,极大伤害了德国人的感情。这也是二战爆发首先从波兰开始的原因,因为这里面有着极大的民族情绪在其中。

二是,巨额赔款。法国的主导思想就是通过巨额赔款,从经济上彻底削弱德国,赔偿总额高达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现在的13万亿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水平,德国需要“勒紧裤腰带”200年,才能还清。这分明就是“不让人活”的节奏。

更让德国接受不了的是,法国对德国人的羞辱。1月18日对德国人来说,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1701年的这一天普鲁士正式立国,48年后的这一天德意志帝国成立;而法国故意在这一天正式举行巴黎和会,无疑是对德国的刻意羞辱。

而且和会举行的地点选在凡尔赛宫的镜厅,正是威廉一世加冕称帝的地方。言外之意就是,法国就是要在德意志帝国诞生地对其进行审判,所谓的“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让德国人对《和约》的愤恨,全部转嫁到法国人身上。

对其他国家的处置,加重了各国对法国的仇恨。

1919年,《凡尔赛和约》苛刻的条文,在德国引发了反对《合约》的狂潮,他们不仅要承受精神上屈辱,还要承担巨额赔款。每一个民众把自己的不幸,经济不景气,全部归咎于“可恶的法国人”,而将魏玛共和国看作是卖国贼和叛徒。

随着东欧各国纷纷独立,奥匈帝国也随之崩溃,成为一个领土只有8.4万平方公里的奥地利。这些独立起来的小国,看似是对德国势力的瓦解,但事实是,英、法两国必须对这些小国承担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不过,协约国并没有放过这些新兴的小国,也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样承担战争赔偿。匈牙利损失了70%的领土,保加利亚、土耳其也被割地、要求战争赔偿。这种仇恨,致使他们在二战中继续成为德国的“跟班”,或者保持中立。

而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也十分仇恨英、法等国,这是为什么?原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顶,不仅不能支援,反而成为英、法、美军队的累赘。说就不好听的,如果没有盟友的救援,意大利早就不存在了。

如今,居然厚着脸皮要求分割匈牙利的土地,自然遭到英、法、美三国的拒绝。但意大利依然死缠烂打,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彻底激怒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指责意大利不要太过分,否则原先的许诺也不做数。

被羞辱的意大利总理等人愤然回国,并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但其他各国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回事,继续召开会议。等了半个月,不见动静的意大利人急了,生怕错过机会,在没有被邀请的情况下,灰溜溜地自行回到巴黎,继续开会。

结果是,意大利所获最少,从此对英、法等国极为不满、怀恨在心,并成为二战中选择加入轴心国的主要原因。作为战后欧洲唯一的大国,法国不“善待”战败国,甚至是战胜国,让其在战后的与他国关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618年掷出窗外事件如何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得不牵涉到宗教问题,作为无神论者,我想自己可以不带主观情绪的描述。其实我们统称的基督教并非一个高度集中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教派组成的,虽然他们同样信仰上帝。就如同我们的儒学一样,虽然都奉行孔孟之道,但对圣人言行的解释和儒家典籍的真伪存在分歧,儒家大体可分新、旧两学,又由此演进出理学、心学等学说。我对儒家学说认识浅薄,就不再细说了。

还是把话题说回基督教,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教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分裂,第一次是在1054年前后,由于东西罗马帝国长时间分裂,造成基督教内部跟随帝国长时间缺乏交流,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同,最后分裂成了希腊正教和罗马公教。希腊正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正教,目前在俄罗斯为主的东欧一代深入,而罗马公教则在西欧落地生根,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主教。

天主教在随后的时间里发展到了瓶颈,他们对外与世俗国王的矛盾开始尖锐,对内关于教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于是在1309年,外部矛盾先爆发,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兰西国王给掳走了,虽然被继任的国王送了回去,但无可避免的威信受到极大冲击,并且开始分裂。而内部矛盾则在1415年彻底爆发,波西米亚宗教改革者杨·胡斯被判异端,执行火刑。这激起了当地贵族的反弹,他们冲进市政厅把市长和七个议员从窗口扔了出去,丢进外面示威的人群中,额...示威人群是拿着长矛的。这次事件称为第一次掷窗,也由此引发了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虽然在战争结束后天主教名义上恢复统一,但新教的萌芽已经开始成长,波西米亚也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

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了波西米亚的现状,1609年更进一步允许其宗教自由,局面开始向和解方向扭转。但1617年一位新任波西米亚国王改变了这一切,这位斐迪南大公出身哈布斯堡家族,同时是一位天主教徒。他就任后执行了一系列激化矛盾的举动,结果布拉格的新教徒在1618年再次起义,他们冲击城堡把两名帝国大臣和一个书记官又一次从窗户扔了出去。幸运的是窗外没有拿长矛的群众,不幸的是他们落进了肥堆。之后新教徒宣布波西米亚独立,但旋即被镇压。

本来的地方起义很快影响到了各个国家,法国不能容许再出现掌握实权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英国担心女婿的命运,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就此展开。丹麦、瑞典、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参战,从1618年波西米亚起义开始,一直打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长达30年之久。欧洲的人口锐减,国家再次碎片化,新教也完成了相对于天主教的事实独立。

总结起来第二次掷窗时间所以成为欧洲大战的导火索,显性原因是长期的教派内部矛盾造成本身分裂,以致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分裂。隐性原因则是世俗国王们不甘心被天主教廷长期干涉,暗中推波助澜。最后变成了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乱斗,说来有趣的是,促成反哈布斯堡联盟的黎塞留即是法国宰相,又是天主教机枢。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1618法国红酒价格和1618法国进口干红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